双11成投资理财节 消费贷广告背后竟藏着收费之坑

2019-11-12 09:51

 (原标题:“双11”购物节成了互金的投资理财节亮眼消费贷广告背后竟藏着收费之“坑”)

 
“双11”购物节成了互金的投资理财节亮眼消费贷广告背后竟藏着收费之“坑”
 
“双11”不仅是电商和消费者血拼的狂欢盛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势营销蹭“双11”热度,将购物节演绎成了投资理财节,但其中蕴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互联网理财平台通过大搞返现、送积分、挖红包等优惠促销推出“双11”专属理财产品,同时还推出吸人眼球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提供“高出一筹”的收益率,原因在于其收益结构的特殊性:常规收益+补贴收益,并非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但是都标明了“有效期”,短则1天长则15天。另外,记者发现,贷款产品看似优惠多多,其实这里隐藏着许多不好让人识别的收费项目。
 
限时补贴回报
 
拼出高收益理财
 
“双11”,不仅是电商们销售实物产品的盛会,更是平台们营销理财产品的良机。每年11月份,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亮出十八般武艺,提收益、返现、送积分、挖红包等优惠促销活动层出不穷。
 
不过,看似促销活动眼花缭乱,真正的优惠力度有多大呢?记者发现,商家们虽然卖力地吆喝,但往往还是沿用老的套路:往往标价“超高收益”的产品,对应的是极短的产品期限或补贴期限,多数的理财促销活动,投资人能获得的额外收益约为数十元。
 
例如,某互联网平台临近“双11”,在首页直接打出“领11.11%加息收益”等宣传语,十分诱人。记者发现可参与上述活动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存款产品、基金产品、养老保障产品,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具体来看,年化11.11%福利券仅限购买指定的3款银行储蓄存款产品,而这三款产品均来自民营银行。值得注意的是,11.11%加息券最长加息时间15天,加速收益不超过50元。
 
另外,“双11”的促销,其背后往往暗含着商家们“拉新”的重要需求。如互联网理财平台绞尽脑汁推出各种活动,各类促销方式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例如,某平台推出了“双11”全民拼财力活动,通过完成任务、参与PK赛、成功分享和拉新等方式获得财力值,同时可兑换对应支付券、零钱宝奖励。
 
另有一家互联网平台在首页滚动屏幕上打出在理财频道上推出收益率高达8%的新客理财产品。记者发现,这一收益由产品本身收益+商家补贴而成,实质上只有1天。且需要新注册后才可购买,对投资人而言,只能算是“小赚一笔”。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双11”各个理财平台看似活动优惠很多,实质上还是“赚吆喝”的成分更多。很多平台高收益产品都是通过平台自身补贴销售费用才达到的,对于这些平台而言,毕竟几天的利息还是能够承受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则要理性加谨慎,了解清楚规则后再投资。
 
贴息背后
 
暗藏隐蔽收费
 
而在理财之外,“双11”这一消费高峰,必然少不了消费金融的身影。众多互联网平台都将“双11”定位推广自家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时点。“5万元免息券”、“9.5折借款折扣券”、“降息大礼包”等一轮又一轮促销广告向投资者扑来。
 
但是在这些优惠信息背后,还有许多“坑”应引起许多消费者注意。
 
《证券日报》记者在某互联网理财APP上看到,某贷款产品打着“任性借款免息撑腰”的广告语,同时还推出新用户即返50元借款优惠券和10日之前每天限量抢3天借款免息券、9.7折借款利率折扣券、20元借款优惠券等一系列活动。但是在产品的宣传页面上并没有写明贷款利率、担保费、逾期收取罚息等一些重要信息,记者发现,只有先注册并且提交资料进行审核通过以后,在借款页面上才会显示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相关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了解贷款产品的情况,记者通过注册并且提交相关资料,在审核通过之后,在借款的页面上显示贷款的额度、利率以及需要还款的利息,并且在最下方还显示担保费。据了解,如果提交借款的页面上有显示担保费这一项的话,在借款成功后会扣除一定的费用,具体的金额也是根据借款系统自动测算。
 
该平台的客服告诉记者:“该产品放款金额在200元至30万元,该产品的利率是浮动的,借款期数不一样利率也不同,而且每个人的贷款利率也不同。”
 
有投资者质疑,为了了解贷款产品的利率,必须通过注册并且提交相关资料之后才可进入借款页面,在注册的过程中还需要上传证件照片、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以及人脸识别,不管是否申请成功,用户信息是否会被泄露。
 
另外值得注意的则是产品背后存在的高额罚息。据某平台的客服介绍,逾期手续费具体以页面显示为准,逾期1天就要收取罚息,罚息收取的方式为“逾期本金×逾期天数×罚息日利率”,对于罚息日利率怎么收取,客服却表示“具体查询不到,到时候以逾期页面自动计算的为准”。在记者再三问询下,该客服告诉记者:“正常逾期罚息年利率是24%,具体的关注账单。”
 
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虽然投资收益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安全性才应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投资人在网上购买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